1952年的时候,朝鲜战场上的形势挺紧张的,两边谈不拢,谈判崩了之后,美国那边二话不说,立马就纠集了大批军队,朝着朝鲜的重要关隘五圣山猛攻过去。
上甘岭阵地上,被投放了成吨成吨的炮弹,数量多到惊人,炮火密度之高,连二战时候最疯狂的时候都比不上。这场战斗,真的是打得天昏地暗,异常惨烈。
直到现在,这场战役还是美国西点军校教材中的经典案例,被众多美国军事专家抢着研究。
大家一直想不通,为啥装备了全球顶尖武器的7个美军营,就是攻不下两个连队死守的上甘岭呢?
大家把胜利的成果算在了志愿军坚韧不拔的决心和英勇无畏的态度上,却没注意到陈赓将军在这场战斗中,亲手打造的绵延上千公里的“地下防线”。
陈赓到底是怎么建起那座“地下长城”,又怎么用仅仅两个连的兵力守住了上甘岭呢?
1950年10月,毛主席下了命令,紧接着,浩浩荡荡的几十万志愿军就奔向了朝鲜,打响了保卫家园、守护国家的战斗。
美国在仁川那场大动静的登陆行动,确实搞得挺轰动。但真到了跟志愿军交手的时候,他们才发现,这事儿压根儿没他们想的那么简单。
打完那场仗以后,麦克阿瑟想要在感恩节前就搞定战斗的那股嚣张劲儿,被彻底打消了。
不过,志愿军在这场仗里也碰到了点麻烦。每次眼看就要赢的时候,美军就靠着他们强大的火力,玩起了溜之大吉的把戏,从志愿军的包围圈里逃出去。
说起来,尽管咱们在战场上打赢了那仗,但整体上还是处于被动局面。
现在,陈赓将军正在越南前线激烈战斗,但他心里一直惦记着朝鲜那边的战况。等越南这边战事稍微有了些成果,他立马就赶回了国内,主动找毛主席请求,要去朝鲜战场支援。
陈赓刚打完仗没多久,毛主席原本想让他在国内先歇歇脚,缓一缓,再考虑接下来的安排。但瞧着陈赓那副急不可耐的模样,主席也只能答应了他的要求。
出发之前,毛主席特地交代:“我跟彭老总打好招呼了,你到朝鲜后,不用冲到前线去打仗,就在后方盯着战况,为接下来的战斗制定计划就好!”
1951年1月份,第二次战役的战斗刚刚落下帷幕,陈赓就马不停蹄地赶往了朝鲜。他到达后,立刻加入了志愿军关于第二次战役的总结会议。
在第二次战役里,志愿军还是打下了不少胜仗。说起来,之所以能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志愿军打了美军一个措手不及,加上美军对中国军队的打法一头雾水,所以在战场上连连失手。
这让彭德怀心里有点犯嘀咕,要是接下来的战斗没了那股先发制人的劲儿,只怕事情就没那么好办了。
真是祸不单行,第三场大战刚一落幕,陈赓正琢磨着在朝鲜战场上好好干一番,没想到越南那边的形势突然急转直下,眼巴巴地等着他这个军事奇才回去救火。无奈之下,陈赓只能先把朝鲜战场的事儿放一放,火速赶回越南战场。
陈赓走后没多久,朝鲜那边就打响了第四次战役。这次战役啊,慢慢地从主动出击变成了守着打,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拦住“联合国军”这时候来捣乱,好给后面的大军争取点时间。
二月底那会儿,彭德怀特地抽空回了北京一趟,跟毛主席仔仔细细讲了讲朝鲜那边的战事情况。
虽然现在志愿军还在努力挡住“联合国军”的攻打,但美国那边装备可是世界上最顶尖的,补给也比朝鲜这边强太多。这么看,往后打下去,咱们可能会有点吃力。
所以,彭德怀提议说,咱们得再多派点军队,多补充点物资,这样才能确保接下来的仗能打赢。他还特别提到,想让陈赓带着第三兵团去朝鲜参战。毛主席一听,现在正是战斗吃紧的时候,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彭德怀的请求。
不过,第三兵团此刻还在南边,要想进入朝鲜还得等上一阵子。所以,彭德怀得在这段时间里,想办法拦住“联合国军”,好给他们腾出足够的赶路时间。
在这次战斗中,彭德怀巧妙地运用了“以地换时”的策略,确保了第三兵团能够按时到达指定位置。
陈赓刚从越南战场归来,心里头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可无奈身体不争气,去不了朝鲜。
到了六月份头几天,天气慢慢热了起来,陈赓的身体也逐渐恢复了。他二话不说,立刻又去了朝鲜战场,指挥着第三兵团去支援志愿军。
不过这回打仗可没之前那么顺畅了,主要是因为战线拖得太长,志愿军的后勤跟不上节奏,结果前线的战士们连足够的食物都吃不上,更不用说保暖的衣服了。
因此,他们曾一度成功地把“联合国军”赶到汉江南岸,可随后又被对方逼退,接近了“三八线”,这一来二去,还让咱们的部队在战场上吃了个大亏。这事儿让彭德怀司令员火冒三丈。
陈赓虽然姗姗来迟,但他眼光犀利,没多久就瞅出了志愿军部队的不妥之处。他不光忙活着搭建起一条坚实的后勤补给线,还整天琢磨着怎么构筑防御工事。毕竟,得想个法子挡住美军那些厉害的军事装备,让志愿军少受点伤。
所以,陈赓专门去研究了志愿军构建的防御设施,结果他发现,大部分设施其实还是沿用了解放战和抗战时候用的战壕,只不过是在老办法上稍微动了动手脚,搞了点新花样。他甚至还在里面瞧见了日本防御设施的一些影子,举个例子来说,那种常见的“猫耳洞”,就是志愿军从日军那里学到的招数。
百团大战那会儿,咱们队伍和日本鬼子在关家垴干了一仗。鬼子挺狡猾,挖通了好多窑洞,还拿这些窑洞当基础,造了不少地道的掩体,火力布置得密密麻麻的。这一场战斗,咱们打得特别不容易。
战斗打完后,刘伯承他们几个去瞧了瞧日军弄的防守堡垒,里头也没啥特别的东西,就是些像猫耳朵似的小窟窿,让他们多看了两眼。
之后战士们意识到,“猫耳洞”是个抵挡敌人炮火轰击的好地方,只要炮弹不打在洞口那儿,藏在里面的士兵大都安然无恙。
因此,咱们军队很快就学到了日军那种“猫耳洞”的招数,发展出了一种别具一格的防守法子。
通过这种战术,八路军在战场上仅用了三个连的兵力,就成功干掉了860多名敌人,创造了惊人的战绩。
所以在抗美援朝那会儿,“猫耳洞”这玩意儿可派上大用场了,被广泛地用上了。
1951年快结束的时候,彭德怀因为病情严重,把朝鲜战场上的大小事务都交给了陈赓来处理。“坑道”战术原本只是普通士兵在战场上为了抵挡敌人而挖的一些防御工事,但陈赓一看到那些“猫耳洞”,眼睛就亮了,觉得特别有用。他立马下令,让基地赶紧多挖些坑道,还催着要尽快把这些坑道用到实战中去。
根据陈赓的命令,“猫耳洞”和各种坑道开始在战场上被广泛采用,而且经过多次的改良,“猫耳洞”的应用范围变得更广了。
像蛇一样蜿蜒的洞、Y字样的洞、工字构造的洞以及鸡爪形状的坑洞,在战场上都经过了真刀真枪的检验,事实证明它们防御力极强。正因为这样,这些坑洞在战斗中得到了大量使用。就连新上任的“联合国军”指挥官李奇微也由衷地说,跟志愿军打硬仗,难度远远超出了之前的预想。
后来由于一些情况,陈赓只能先回国,不过他在走之前弄的坑道防御工事,对志愿军的战斗部署产生了特别大的作用。
回国后,陈赓心里还是一直惦记着朝鲜那边的情况,隔三差五就会瞅瞅朝鲜的战争进展咋样了。
陈赓两次前往朝鲜,却都没机会带兵打仗,不过他的本事还是深深折服了毛主席。特别是了解到坑道战术大获成功后,1952年3月,毛主席立刻又下了命令,让陈赓赶紧去朝鲜战场。
到现在为止,陈赓终于踏上了第三次前往朝鲜战场的征途。
这回是他第三次进入朝鲜战场,可这回的感觉跟头两回大不一样,没那么轻松了。因为“联合国军”那边正紧锣密鼓地搞准备,打算在夏天发起猛攻,想给志愿军来个狠的。
因此,他加快了构筑防御工事的速度,挖掘了许多相互连接的坑道。这些坑道不仅解决了吃饭、上厕所等基本生活需求,还严格遵循司令部的指示,具备了防空、防炮击、防毒气、防雨水、防潮湿、防火灾以及防寒的能力。坑道内部布局错综复杂,让敌人完全无法掌握志愿军的具体位置。
从三月底那会儿起,志愿军就开始陆陆续续地,以营连为单位向敌人发起攻击,而那时候挖好的坑道,就成了志愿军最得力的藏身之处。
他们成立了一个狙击队伍,不管是灵活应对还是动用重机枪,都专门打击“联合国军”的前线战士。同时,他们还配合不同种类的炮兵,一起向敌人的阵地开炮。
结果,仅仅三个月内,志愿军就成功干掉了13000多名敌人,战绩相当亮眼。
这一年10月,那个地下坑道终于迎来了它真正的挑战时刻。
当志愿军慢慢在地面上取得上风后,“联合国军”终于感觉到情况不妙,他们只能调整策略,从全面出击转为小范围突袭,把力量都用到一处去。
但这个选择的位置至关重要,美国经过反复考虑,最终把目光锁定在了朝鲜的五圣山,打算将其作为进攻目标。
五圣山这道关卡,挡在美军进入朝鲜平原的路上。一旦这个地方被拿下,美国的战机和坦克就能在广阔的平原上大展身手,让志愿军难以抵挡。
没多久,范弗利特就指挥着“联合国军”发起了“摊牌攻势”,紧接着,上甘岭战役在这种紧张局势中打响了。
从10月12号起,美军就拼命地对上甘岭的597.7高地和538.7高地猛烈开火,弹药像雨点般落下。过了两天,他们又在上甘岭前沿的两个阵地,连续炮击了整整两个小时。
这三天,美军像发疯了一样,把炮弹像倒豆子似的不停地往志愿军基地砸。
美军之所以采用如此激烈的攻击手段,就是想尽办法要给志愿军带来最大的打击,好让他们的地面部队能够少受点损失,尽快把高地给占下来。
据大概估算,在那炮火最猛烈的一天,敌人朝着上甘岭阵地狂轰滥炸了30多枚大炮弹和超过500颗空中炸弹。尽管如此,上甘岭的主峰愣是被炸矮了两米,山顶上连根草都不剩,想找个躲藏的地方都难。但即便如此,他们还是没能打破咱们的防线。为啥呢?因为我军挖的坑道,最浅的地方都有七八米深,坚固得跟铜墙铁壁似的,这下子可把美军愁坏了。
虽然我军为了保持战斗力,在一开始选择暂时撤退,放弃了高地,但等到坑道战的第二阶段开始,我们很快就迎头赶上。利用地形上的好处,我军迅速反击,又把阵地给抢了回来。
两边互不相让,打成了持久战。白天,联合国军靠着强大的火力,攻上了上甘岭高地。但一到晚上,那些在坑道里躲着的志愿军战士就全部出动,又把高地给抢了回来。
那段时间,志愿军硬是挺过了没水喝的难关,还成功挡住了敌人的猛烈炮火和毒气袭击。坑道战斗有了初步成效,两边实力相当,这时候拼的就是谁的意志力更强了。
为了让坑道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王近山巧妙地采用了“小组分散”的战术。考虑到美军一出动就是整个营的规模,目标显眼,而且在狭窄的山地地形里行动起来特别不灵活。
志愿军采用小组作战模式,这样一来,部队行动起来灵活多了。他们行动无踪无影,让美国陆军部队感到非常棘手,十分头疼。
美国原本打算五天内搞定的这场战斗,结果硬生生拖了43天。他们不光没拿下上甘岭阵地,反而还折损了30000士兵,这简直成了美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丢脸的一仗。
这一仗,志愿军可是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让中国名声大噪。直到现在,这场战役还是美国西点军校教材里的重要内容,引得无数美国军事专家研究探讨。
就靠两个连的兵力,硬是把装备了最新军事武器的美军七个营给挡住了,这简直就是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啊!
这一点,即便是“联合国军”的指挥官李奇微也深感佩服,特别是当他得知志愿军亲手挖掘了超过6200公里的各种地道后,他由衷地赞叹:“陈赓这哪是来打仗的,简直就是来造地下防御工事的!”
美国以前的参谋长联席会议头头布莱德雷,在知晓了坑道战术后,忍不住赞叹:“照这种方法打,哪怕是打上20年,也别想到达鸭绿江!”
这也是美国决定签署和平协议的一个关键因素。
朝鲜战争打完后,好多参加过那场大战的美国大兵都选了退伍,而且打死都不想说这事儿了,从这就能看出,那场仗给美国人的心里头留下了多大的阴影。
#百家说史迎新春#